梁實秋:人到晚年,最好的活法無非四句話
人這一輩子很長,也許你努力工作了好長時間,鐘表上的指針才只是不情愿地走了那么一天。
可有時候,你又會覺得人生很短。當頭上的白發越來越多,上臺階時有人主動過來攙扶時,你會突然發現,原來自己已經老了。
人們常說,變老只是一瞬間的事情。實際上,在此之前我們已經老了,只不過剎那間才反應了過來而已。但往往,就是這僅一秒鐘的時間節點,足以分割出了兩種不同的心境。
現實生活中,有些人得知自己變老了,會感到失望、彷徨、手足無措。因為在他們看來,老年意味著多病的身體,不支的體力,以及越來越多的無能無力。而且,這代表著,他們離死亡越來越近。
所以,他們不再斗志昂揚,不再幻想遠方,只是呆在家里,憂慮地等待著時間的安排??上攵?,這樣的晚年肯定是凄涼的,倒不是命運給了他們怎樣的打擊,而是他們自己堵死了通往幸福的路。
當然,生活中還有另外一種人,得知自己變老后,他們并沒有過于慌亂,因為他們深知,這是必經的過程。
但他們開始明白,時間很緊張、很珍貴,所以必須要做更有意義的事情,讓自己不留遺憾地離開。
顯然,這樣的人清醒且智慧。變老并沒有消磨掉他們對生活的熱情,反而催生出了他們珍惜當下的決心。和那些得過且過,自我放棄的人相比,他們肯定會得到不一樣的人生。
人這一輩子最不能改變的就是“變老”,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變老。
就像是上面提到的兩種人,前者哀嘆人生,人生必然無味。后者改變自己,未來肯定精彩紛呈。久而久之,他們便會走向截然不同的晚年。
由此可見,決定人晚年是否幸福的,不是年齡本身,而是我們的心態和生活方式。心態對了,生活方式正確了,晚年自然不會差。
那么,我們到底該以怎樣的狀態度過晚年呢?著名作家梁實秋先生在他的著作《雅舍小品》中做出了解答。
他認為,人生如游山,年輕男女蹦蹦跳跳地向前走去,肯定能遇到無數的賞心樂事。但日云暮矣,互相攙扶著下山,靜靜欣賞旁邊的美景,也別有一番情趣。
也就是說,每個年齡段都有獨特的韻味,關鍵在于我們能否懂得欣賞。你早晚會明白,人到晚年,最好的活法無非就這四句話,學會了,你就明白了。
一:老不必嘆,更不必諱,順其自然方為美
花有開有謝,樹有榮有枯,都是再自然不過的結局。不管我們如何努力改變,都無濟于事,與其如此,還不如靜靜地接納并享受這一切。
晚年并沒有我們想象得那般無助,也許你失去了在職場拼搏的機會,但相應的,也得到了無需朝九晚五的輕松。或許你的臉上已經布滿了皺紋,但內心流露出的氣質美,依舊值得人久久回味。
晚年并不能剝奪一個人的精彩,往往,還能為我們創造無數的趣味。
人這一輩子很辛苦,年少時要為了學習奔忙,青年時要為了工作忙碌,中年時要扛起家庭的壓力。只有到了晚年,可以不問俗世,不承擔沉重的責任,只靜靜地陪伴著家人、朋友,利用剩余時間去做年輕時沒時間做的事情,不是很好嗎?
死亡終會來臨,有人遺憾離去,有人無悔地走向終點。你無法選擇離開,但可以選擇怎樣離開。
所以,不要哀嘆老去,或許你會遇到另一種風景。不要害怕死亡,別留遺憾,人生便值得了。
二:老年人該做老年事,不要冬行春令
人一旦老了,很多事情都不能做了。比如,你不能像年輕人一樣做極限運動,沒有精力再走入職場,也沒有辦法拯救衰老的皮膚。
但那又怎樣呢?這個世界上除了極限運動,還有其它的運動方式。除了在職場中證明自己,也可以在別的渠道發光發熱。除了用膠原蛋白留住稚嫩,我們可以用善良和溫柔來保持天真的氣質。
這些并不是前者的“平價替代”,而是另一種燦爛和精彩。比起非要不服老地與年輕人爭個高低,這種順其自然的狀態,或許能給我們更安穩的幸福。
當然,這并不是說老年人不能追求年輕人喜歡的東西,而是說,我們一定要明白,這件事到底是自己想做,還是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沒有老?
前者,說明我們的心態始終年輕,值得人尊敬,也值得一試。后者,只是證明了我們對年齡的畏懼,往往,越是用這種不符合年齡的事情標榜自己,越容易讓自己變得焦慮。
不如接受這一切,選擇更適合的生活方式,至少,我們不會太迷茫。
三:別自尋煩惱,別礙人事,別討人嫌
很多老年人喜歡“倚老賣老”,仿佛自己行到此處,已經足以為別人指明道路。
但事實是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,別人懂得再多,也不一定能理解他們的心境。別人年齡再大,也未必能幫助他們攻克難關。反而是這種得意自大的狀態,妨礙了別人前行的腳步,遭人厭煩??此坪軣o私,實則很不理智。
人生的點點滴滴,增加了我們的閱歷和思維,但這種財富只適用于我們自己,無法給任何人指導。而且,就算你是對的,也不要隨便為別人出謀劃策,因為你不是這個世界的領路人,不能阻礙任何人的選擇。
人老了,最忌抬高姿態,對親人指指點點,對晚輩諸多要求,連對陌生人都有話可說。
要知道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歷程,我們只是他們人生的過客,說多了,無益。不如試著放手,讓他們走好自己的路。如此,別人不會嫌棄,我們也不必自尋煩惱。
四:專注于自己,活出自我
走了那么長的路,見識過那么多的人才知道,原來誰都不是人生的主要角色,最值得感恩和珍惜的,只有自己。
也許,你這輩子一直在成為別人的兒女、另一半、父母,這樣的生活很幸福,但總讓人覺得少了一點自由。
到了晚年,我們終于可以拋開那些復雜的關系,將時間放在自己身上。這時,你可以去看看曾經沒有去過的名山大川,見一見一直想見的人,讀一本書,泡一杯茶,靜靜地品味人生。
這時你會明白,一個人的生活,真的很美好。為自己而活,很自在,很舒服。
晚年不可躲避,但我們可以決定怎樣走過余生。這四句話,足以為你指明方向。
希望我們都能勇敢地面對晚年,在晚年找到自己的光,不再被別人捆綁,永遠為自己而活,這也是梁實秋先生在《雅舍小品》中的寄語。
梁實秋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兩千多萬字的著作,曾以一人之力翻譯完整部《莎士比亞全集》。而美學家朱光潛曾在給梁實秋的信中說:“大作《雅舍小品》對于文學的貢獻在翻譯莎士比亞的工作之上。”
這也說明了《雅舍小品》這本書的地位和質量,作為梁實秋先生最膾炙人口的佳作,《雅舍小品》常年高居暢銷榜,經久不衰。梁實秋先生通過這部散文集所傳達出來的觀念,更是深入人心,值得深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