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學:想吸引男人的注意,掐準他的一個心理就夠了
很多女人經常會有這樣的感觸,男人在追求自己時十分用心,但在追到手之后,卻像是變了個人一般,有時甚至會決絕地離自己而去。
這時她們會以為,是對方太過花心,又或者,兩人有緣無份,才落得這般田地。
實際上,這些也許是其中的原因,畢竟一個男人追到手后又不對你負責,本身就是一種很渣的行為。
但有時候,一段感情的破裂往往是兩方因素共同導致的結果。你們之所以會分開,可能不僅是因為他的渣,還是因為在戀愛之前,你沒有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,所以他才會肆無忌憚。
許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,同樣是一袋巧克力,如果它是你購物之后的贈品,那么你可能會把它放在家里的角落,就算丟了也不覺得可惜。
但如果它是你用辛苦錢換來的,那么你就會對它格外珍惜,若是不小心丟了,便會遺憾不已。
同樣的巧克力卻得到我們不同的重視程度,是因為我們在它們身上投入的成本不同。
不勞而獲的東西最令人不在意,辛苦得到的往往最值得珍惜,在愛情中也是如此。
如果一個男人追求你時費盡九牛二虎之力,那么他在最后與你相處時,就會格外在意,倘若他只是稍加接近,你就立刻答應,那么他就會覺得這份愛情來得太容易,不知不覺便會看輕你。
這在心理學上叫作“沉沒成本”,指的是人們對一件事情的態度,取決于他所投入的成本。
千萬不要覺得這要世俗的建議不會發生在愛情上,相反,無數案例恰恰驗證了沉沒成本在愛情中的作用,畢竟愛情本身就是現實又殘酷的。
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地愛著你,所謂愛情,就像是一場你來我往的游戲。你的價值越大,他們對你的態度也會越好,他們付出的成本越多,就會越來越小心翼翼地呵護你。
如果你能增加對方在你身上投入的成本,那么他就會對你格外重視,不會隨意地敷衍你。
所以,想吸引男人的注意,拴住一個男人的心,最有效的方法可能只有一個,就是掐準他的“沉沒成本”心理。
想要增加對方的沉沒成本,首先要注意,在兩人還沒有確定關系之前,不要輕而易舉地答應對方,而是應該讓他多付出一些。
這并不是說讓對方多花錢,而是延長兩人曖昧的時間,如此既可以看出他是否愿意為你付出,又能增加彼此了解的程度,避免看錯人。
每段感情開始之前都應該足夠冷靜,因為這段時間你對這個人的認知,很可能會影響到你們此后的愛情。
現實中,多少人在愛情中苦苦受傷,就是因為沒有提前了解對方的全貌,多少人不被對方重視,也是因為太快在一起,讓對方覺得太容易。
人性就是如此,誰也不能免俗,既然無法改變,就應該想辦法應對。適當在戀愛前增加對方的沉沒成本,說不定他就不會隨便離開你。
此外,還應該在戀愛中保持適當的姿態,不能占對方便宜,但也不該讓對方完全地享受于你的照顧。
好的愛情是勢均力敵,相互付出,如果你在這個過程中包攬全部,讓他沒有任何付出,那么他便會以為所有的美好生活都是那么輕而易舉,也就不會珍惜你。
而且,在愛情中的姿態過低,也會讓對方看不起你。
在他們心中,你可能就是保姆一樣的存在,變得毫無魅力。只有保持該有的姿態,讓對方付出他們應有東西,他們才能意識到你的地位,變得更加愛你。
電視劇《延禧攻略》中,魏瓔珞之所以能夠讓皇帝死心塌地,也是因為她懂得運用沉沒成本。
在其他妃子們都在相互爭寵,恨不得撲到皇帝身上時,魏瓔珞對皇帝避而不見。在其他妃子都在想盡方法討好皇帝,魏瓔珞卻敢于對皇帝生氣,讓皇帝放下顏面來討好他。
可即便如此,她仍然沒有讓皇帝龍顏震怒,反而讓他欲罷不能,越來越愛她。就是因為,魏瓔珞增加了皇帝接近她的成本,越是費盡心力,皇帝越不想隨便放棄,也自然越來越珍惜她。
這就告訴一些女性,沒必要在戀愛過程中時時刻刻討好對方,因為你過度的討好,會減少它的沉沒成本,讓他變得不在意你。
只有保持基本的個性和姿態,讓他體會到靠近你的艱辛,又懂得為你付出,他才會覺得你是那樣與眾不同、極具挑戰性。而且會覺得這份愛是自己的勞動所得,再也不敢隨意敷衍你。
增加男人的沉沒成本并不是用心機,而是希望女人不要過于放低姿態,不要過于討好對方。
畢竟愛情是平等的,如果一個男人沒有付出,他應該做的一切,他就無法意識到你對于他的意義,表面上看你的討好在促進這段感情,實際上那只會讓兩人漸行漸遠而已。
適當的讓男人付出一些,將自己原本卑微付出的時間用來提升自己,讓自己變成他需要踮腳才能夠到的存在。
這也是增加沉默成本的一種方法,你越是遙不可及,他越是覺得追到你是一種幸運,就不會輕易踐踏這份感情。
愛情本就現實無比,男人們也會在這段感情中衡量自己的得與失,會掂量你的價值。與其卑微討好,不如增加他的沉沒成本,讓他再多付出一些。
說不定就是這樣這一個變化,能夠讓他從坐享其成變得倍加珍惜你,久而久之,他就會被你搞定,對你死心塌地。
任何一段感情都要講究你來我往的平等付出,千萬不要以為讓他付出就是在讓他受苦。
真正愛你的人只會心甘情愿地做到這些,倘若一個人覺得自己成本太高,便離開你,或許也就說明他沒有那么愛你,這樣的人,本就不值得你再深愛。#情感觀點# #筆耕時代MCN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