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圖片_20250629082013.png (530.72 KB, 下載次數: 9)
下載附件
2025-6-29 08:30 上傳
初夏時節,楊樹村的李大爺正在整理一摞材料。這些不是普通文件,而是關乎他生活保障的重要憑證。"聽說低保要改名了,我得提前準備好。"74歲的李大爺說道。像李大爺這樣依靠農村低保生活的人,全國有近4000萬。2025年6月,一個影響全國農村困難群眾的重大政策調整正式落地——農村低保制度將迎來新名稱和全新規則。
民政部于2025年5月27日發布通知,自2025年7月1日起,原"農村最低生活保障"將正式更名為"農村基本生活救助"。這一變化不僅是名稱上的調整,更意味著保障機制、申請條件和資金發放方式都將發生實質性變化。數據顯示,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,全國農村低保覆蓋人口約3860萬人,年均補助水平已達到6700元。新政策實施后,預計覆蓋人口將增加12%,平均補助標準提高15%。
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經歷了漫長發展歷程。1994年,上海市率先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;1997年,國務院決定在全國城市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;2007年,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才開始全面建立。經過近二十年發展,農村低保在緩解貧困、促進公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,但也逐漸顯現出一些問題:標準偏低、城鄉差異大、認定程序復雜等。
此次農村低保改名為"農村基本生活救助",背后是理念和方法的根本轉變。國務院扶貧辦李教授解釋:"新名稱強調的是'救助'而非'保障',這意味著政府將提供更為積極主動的幫扶,而非簡單發放補貼。"同時,新政策將貧困標準由原來的"收入線"調整為"多維貧困識別",這意味著申請審核將不再僅看家庭收入,而是綜合考量健康狀況、住房條件、教育負擔等多個維度。國家財政部數據顯示,2025年全國農村基本生活救助專項資金預算已增至1820億元,比2024年增長22.7%。
那么,哪些人可以申請新的"農村基本生活救助"?與原農村低保相比,申請條件有了明顯變化。新政策明確將以下群體列為重點救助對象: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當地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0%的農村家庭;因病因災致貧家庭;老年人、未成年人、重度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占比較高的家庭;以及邊遠地區基礎設施落后村莊的困難戶。值得注意的是,特殊困難家庭即使收入略高于標準線,也可通過"綠色通道"申請救助。
山東省臨沂市農村居民王女士表示:"原來申請低保,主要看收入證明,現在聽說還要考慮醫療支出和孩子上學情況,對我們這種因病致貧的家庭更公平。"據悉,新政策將醫療費用年支出超過家庭總收入30%以上的情況,納入了救助考量因素。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最新調研顯示,醫療負擔是導致農村家庭返貧的首要因素,占比高達41.3%。
申請程序也將簡化優化。新系統采用"一站式"申請模式,申請人只需向村委會提交一份申請表,由系統自動比對稅務、醫保、教育等多部門數據,無需再提供繁瑣證明材料。民政部門承諾,將把審批時間從原來的45個工作日縮短至15個工作日內。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,2024年全國農村低保申請平均材料準備時間為38小時,新系統實施后預計可減少至12小時以內。
區域實施上也呈現明顯差異。經濟發達地區如江蘇、浙江已率先提高救助標準,浙江省2025年農村基本生活救助標準已提升至年均8500元,位居全國前列。而西部地區如甘肅、云南則在擴大覆蓋面上下功夫,甘肅省新增救助名額達到往年的2.3倍。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,東部與西部地區農村救助標準差距已從2020年的2.6倍縮小至2025年的1.8倍,城鄉救助標準差距從1.8倍縮小至1.3倍。
政策變化引發各方關注。中國人民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張教授認為:"農村基本生活救助制度體現了精準扶貧思想的延續和深化,是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一步。"但也有基層干部指出實施挑戰:"多維評估要求基層工作人員具備更專業的能力,需要加強培訓和人力配置。"據民政部計劃,2025年下半年將對全國縣級民政部門工作人員進行專項培訓,覆蓋率達95%以上。
數據見證變化。2010年,我國農村低保平均標準僅為1600元/年;2020年提升至5800元/年;到2025年,農村基本生活救助標準將達到7700元/年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農村低保制度實施以來,我國農村貧困發生率從2000年的49.8%下降到2025年的2.6%。而在城鄉一體化推進過程中,城鄉低保標準比也從2000年的3.2:1縮小到2025年的1.3:1。
更重要的是政策落地后的實際效果。河北邯鄲市農村的趙阿姨是一位61歲的慢性病患者,在新政策實施試點中獲益明顯:"以前每月低保只有480元,現在考慮到我的病情和醫療支出,每月能拿到750元,還有專人定期電話回訪,真正感受到了關懷。"全國政協委員、社會保障專家劉教授表示:"制度改革目的是讓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效用,真正幫到最需要的人。接下來關鍵是建立常態化的動態調整機制,確保救助精準持續。"
回到楊樹村,李大爺已經聽村干部講解了新政策。"名字變了,但目的沒變,都是為了讓我們老百姓生活更有保障。"他笑著說,"比起光發錢,我更高興的是現在有人定期來問問我的需求,幫我解決實際困難。"這或許正是此次農村低保制度改革的根本目標——從簡單的"輸血"轉向更有尊嚴的"造血",讓農村困難群眾不僅能夠基本生活無憂,更能逐步實現可持續發展。
農村基本生活救助制度改革是2025年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,它關系到數千萬農村居民的福祉,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