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,時間回溯到半年前,這兩家一墻之隔的鄉鄰,卻是劍拔弩張。
那時,小李的老宅正在翻新施工。為了讓房屋受力更加均勻,小李在屋檐下新立起一道支撐柱。鄰居孫大爺認為這道立柱正好遮擋了自己堂屋的采光,而且部分建材占用了兩家之間的巷道,于是多次上門找小李溝通。
一來二去,雙方言語沖突不斷,矛盾層層激化。爭吵中,孫大爺一時不慎推了小李一把。小李腳下一滑,跌倒在地,腦袋磕在了水泥地上……場面立馬混亂起來。
后,經醫院診斷,小李為輕微腦震蕩,并有面部軟組織挫傷。原本和睦的鄰里關系瞬間降到冰點,雙方就賠償金額各執一詞,始終無法達成一致,最終只能對簿公堂。
案件分到了法官吳堂勝手里,他深切明白,案涉雙方是多年的鄰居,并且未來還要相鄰而居,強行判決可能會讓矛盾進一步激化,讓兩家人以后的日子火藥味更濃。
于是,吳堂勝分別給雙方撥去電話,想要做做調解工作。
“就不小心碰了他一下,還訛上了人。”還在氣頭上的孫大爺拒絕調解。
“我在醫院檢查、住院、拿藥都是有發票的,而且這些天耽誤上班,也是有損失的。”小李也倍感委屈,表示不愿意調解。
調解受挫的吳堂勝沒有灰心,轉而來到了小李家正在施工中的老宅,現場調處兩家人之間的矛盾。他在院子里搬來了幾把小板凳,請孫大爺和小李坐在他身旁。
“小時候,我也住在農村老家。那時候的我很調皮,最開心的事情,就是能到鄰居大娘家摘柿子。每次摘的柿子都沒熟透,澀口難吃。鄰居大娘見到了,總會說我猴急,又糟蹋了她的好果子。但是,大娘她又會在之后遞給我她自己晾曬的柿餅……現在想來,那些柿餅的味道,真讓人懷念。”
“老房翻新是短期的,鄰里相處是長期的。今天的賠償金額可以計算,但多年的鄰里情分一旦破裂,就很難彌補了。”吳堂勝耐心地向雙方釋法明理。
針對孫大爺覺得“賠償金額過高”的顧慮,吳堂勝逐項核對醫療費用清單,結合法律規定計算合理賠償范圍;對于小李“咽不下這口氣”的情緒,吳堂勝引導他換位思考,回憶過往兩家人互相幫襯的時光。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耐心調解,雙方的態度逐漸緩和。
“之前是我太沖動了,施工沒考慮到您的感受。我的醫療費和誤工費,咱們商量著來,都是家門口人,咱們不能傷了和氣。”小李主動向孫大爺握手言和。
“咋能要你道歉,明明錯的是我。錢我馬上就讓兒子匯過來,一碼歸一碼,咱也是個講理的人。”孫大爺誠懇說道?! ?/span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