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論是宅家休息、外出旅行,還是學習充電、拓展興趣,互聯網都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。然而,網絡世界雖然精彩紛呈,卻也暗藏風險。這份暑期網絡安全指南,請查收并傳遞給家長和孩子
在網絡活動中,個人信息泄露是最常見的安全風險之一。暑假期間,大家可能會在社交平臺分享旅行照片、生活日常,或者參與各類網絡活動、注冊會員等,這些行為都可能導致個人信息的泄露。以下行為請注意:
謹慎分享個人信息
不在非必要場合(如陌生群聊、不明網站、非正規問卷)透露真實姓名、身份證號、家庭住址、學校班級、手機號碼等敏感信息。曬假期生活時,避免暴露定位、家庭環境細節。
強密碼是基礎防線
重要賬戶(支付、社交、郵箱)要設置復雜且唯一的密碼(字母+數字+符號組合),避免使用生日、簡單數字序列等易猜密碼。定期更換密碼,不同平臺使用不同密碼。
驗證碼是最后屏障
任何索要短信驗證碼的行為都極其可疑!銀行、支付平臺、公檢法機關絕不會通過電話、短信索要驗證碼。堅決不說驗證碼!
網絡空間并非法外之地,與現實社會一樣需要遵守規則、承擔責任。暑假期間,孩子們在社交平臺、游戲社區等網絡空間活動時間增多,更需提高警惕,自覺踐行健康文明上網。以下行為請注意:
識別并拒絕有害信息
自覺抵制暴力、恐怖、色情、賭博、迷信等違法和不良信息。不瀏覽、不下載、不傳播。發現后立即關閉頁面,并向平臺舉報。
警惕網絡欺凌
不在網上侮辱、誹謗、威脅他人。遭遇網絡欺凌時,保存證據(截圖、錄屏),及時告知家長、老師或向平臺投訴舉報,必要時報警。不做欺凌者,也不做冷漠的旁觀者。
謹防網絡交友陷阱
網絡交友需謹慎,不輕信網友身份,不輕易透露個人信息或進行經濟往來。對涉及金錢、見面等要求務必提高警惕,及時與家長溝通。線下見面務必告知家長并確保在公共場所。
暑假期間,網絡詐騙手段層出不窮,不法分子利用人們放松警惕的心理,通過游戲交易、釣魚網站、兼職刷單等方式實施詐騙。以下是幾種常見的網絡詐騙類型及防范措施:
游戲交易詐騙
警惕低價出售游戲道具、賬號、代練服務的信息,切勿私下交易或點擊不明鏈接支付。牢記:官方平臺交易才安全! 不輕信“客服”索要賬號密碼、驗證碼。
“免費福利”誘惑
對“掃碼領紅包”、“點擊鏈接免費領游戲皮膚/道具”等噱頭保持高度警惕,這些往往是釣魚鏈接或惡意軟件的偽裝,目的就是竊取個人信息或賬戶資金。
兼職刷單詐騙
“足不出戶、日賺千元”?此類信息多為詐騙!前期小額返利是誘餌,后期會以各種理由(如“任務未完成”、“系統故障”)要求你持續投入,最終血本無歸。要求兼職的墊資極有可能涉嫌詐騙!
學會規律上網
合理規劃“屏幕時間”。和孩子共同約定每日使用時長(如1小時),并明確具體時段(如飯后、完成作業后)。
用“現實活動”點亮生活。用豐富的現實體驗填滿孩子的空閑時光,讓他們發現真實世界的樂趣遠勝虛擬網絡。比如上午安排書法練習,在筆墨書香中沉淀心性;下午去公園騎車,感受風拂耳畔的自由;傍晚約上鄰居家孩子玩桌游,在互動中收獲歡笑與友誼。
家長做好“無屏幕”榜樣。不妨設立“家庭無屏幕時段”,例如晚餐時全家放下電子設備,圍坐在一起聊聊趣事、分享心情,讓溫馨的互動成為家庭日常。
用“替代法”轉移注意力
運動類:輪滑、游泳、跳繩等運動項目,既能消耗孩子過剩的精力,又能增強他們的體質。
創意類: 拼積木、畫畫、做手工等活動,能讓孩子在發揮創意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。
社交類:約孩子的同學一起參加夏令營、逛博物館等活動,用真實的社交互動替代線上的虛擬社交。
發現沉迷信號,別硬“堵”,要巧“疏”
共情溝通。先理解孩子的感受,例如對孩子說“媽媽知道這游戲有趣,通關很開心”,然后再表達自己的擔憂,“但熬夜會影響第二天的精神狀態,我們試試每天只玩40分鐘,好嗎?”
用“任務”限制時長。和孩子約定完成某項具體任務后才能繼續使用電子產品。比如約定“看完這集動畫片,我們一起去買你愛吃的草莓”,用具體的目標幫助孩子學會適時暫停。
參與孩子的“世界”。如果孩子喜歡打游戲,家長可以偶爾加入其中,了解孩子的興趣點,然后順勢引導,“這個游戲里涉及的歷史故事很有意思,我們可以找一本相關的書來深入了解一下嗎?”
在遭受網絡欺凌后,及時向父母、老師等尋求幫助,或撥打12355青少年服務熱線、12345未成年人保護熱線、到12309檢察機關平臺“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專區”反映相關情況。
留存好遭受欺凌的證據材料
利用截圖或者拍照的形式,將欺凌的內容記錄下來,以便之后通過司法途徑維權,懲處網絡欺凌行為。
向平臺舉報欺凌行為
通知平臺盡快采取刪除、屏蔽、斷開鏈接等措施制止欺凌行為,平臺有義務保護未成年人不受侵害。
勇敢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
對付欺凌最好的辦法就是勇敢站出來捍衛自己的權利,向公安機關報案或者赴法院起訴。
自己不做網絡欺凌者
我們在上網時也應當做到不攻擊、侮辱、誹謗他人,不曝光他人隱私,不制造和傳播有關他人的不實信息,謹防助長網絡欺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