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重視自己的晚餐嗎?
和早餐、午餐比
很多人覺得晚餐并沒有多么重要
不過,不少疾病都與晚餐有關
晚餐一個壞習慣
血糖正在悄悄失控
2025年6月,《電子生物醫學》期刊發表了一項研究發現:如果我們能更早地吃完晚餐,并且把更多熱量安排在白天,有助于提高胰島素敏感性,降低2型糖尿病和肥胖的發生風險。
研究發現
“熱量中點”越晚(意味著晚餐吃得晚、吃得多),胰島素敏感性越低,胰島素抵抗指數越高,糖尿病風險增加。而且,“熱量中點”還與更高的體質指數(BMI)和腰圍相關。
簡單來說:如果你下午3點就吃夠了一天熱量的一半,算“熱量中點早”;如果拖到晚上8點才吃夠一半,就是“熱量中點晚”。一般建議將主要熱量攝入時間提前至較早時段(如17:00~19:00),并且晚餐占比不超過全天熱量的30%。
晚餐吃得晚
會對身體多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
加重消化系統負擔 引發胃腸疾病
胃的排空時間通常為進食后2~4小時(混合食物),若晚餐過晚,胃內食物未完全排空即進入睡眠狀態,會導致以下問題:
平躺時胃酸更易反流入食管,刺激食管黏膜,引發燒心、反酸、胸骨后疼痛等癥狀;長期反復反流可導致反流性食管炎、食管黏膜糜爛,甚至增加食管癌風險(尤其長期未控制的嚴重反流)。
夜間胃腸蠕動減慢,食物滯留胃內時間延長,易導致腹脹、早飽、噯氣;長期消化不全還可能誘發功能性消化不良、腸易激綜合征。
胃酸在空腹狀態下仍會持續分泌,若胃內有食物中和部分胃酸,可能暫時“保護”胃黏膜;但長期晚餐過晚+過量進食,反而會刺激胃酸過度分泌,加重胃黏膜損傷,增加胃炎、胃潰瘍風險。
干擾代謝節律 誘發肥胖與慢性代謝病
人體的代謝活動受晝夜節律(生物鐘)調控,夜間(尤其是22:00后)是身體修復、激素分泌(如胰島素、瘦素、皮質醇)的關鍵時段。晚餐過晚會打破這一節律,導致代謝紊亂:
夜間活動量減少,基礎代謝率較白天降低,多余熱量無法被消耗,易轉化為脂肪儲存(尤其堆積在內臟、腹部)。
夜間胰島素敏感性較白天下降,此時進食高碳水、高糖食物,會導致血糖快速升高,胰島素大量分泌;長期如此會加重胰島β細胞負擔,誘發胰島素抵抗,最終可能發展為2型糖尿病。
夜間膽汁分泌減少,脂肪消化能力下降;晚餐過晚+高脂飲食(如燒烤、油炸食品)會導致血液中甘油三酯升高,長期可引發高脂血癥,增加動脈粥樣硬化風險。
影響睡眠質量 加劇晝夜節律紊亂
現代醫學證實,晚餐過晚或過飽會通過以下途徑干擾睡眠:
胃內的食物消化活動會刺激迷走神經興奮,導致心率加快、體溫輕度升高,從而延遲入睡時間,增加夜間覺醒次數。
消化過程需要大量血液供應,可能導致大腦供血相對減少;同時,夜間皮質醇(壓力激素)本應逐漸下降,若因胃部不適刺激應激反應,皮質醇水平升高會抑制褪黑素(助眠激素)分泌,進一步加重失眠。
人體的生物鐘通過光線、進食時間等外界信號調節;長期晚餐過晚會打亂“進食-睡眠”的時間關聯,導致生物鐘紊亂,表現為白天嗜睡、夜間失眠,甚至增加抑郁癥、認知功能下降風險。
其他潛在危害
肥胖、高血脂、胰島素抵抗等代謝問題會協同增加高血壓、動脈硬化、冠心病風險;夜間血流速度減慢,高血脂還可能導致血液黏稠度升高,增加血栓形成概率(尤其對已有動脈斑塊的患者)。
夜間腎臟濾過率下降,若晚餐過晚且高鹽(如腌制食品),鈉攝入過多會增加腎臟排鈉負擔,長期可能誘發或加重慢性腎病。
夜間唾液分泌減少,口腔自潔能力下降;晚餐過晚若未及時刷牙,食物殘渣易滋生細菌,導致齲齒、牙周炎。
無論是要加班還是要聚餐,都盡量早點吃晚餐,最好在睡前 4 小時內吃完,因為早點吃晚餐,對身體好處多多。
早點結束晚餐,趁著還有精力,可以和家人或朋友出門散步,消耗熱量,避免脂肪囤積。
一項研究納入了 20 名健康的男性和女性非肥胖成年志愿者,參與者被隨機分為兩組,分別在 22 點吃晚餐和 18 點吃晚餐,兩組給予相同的熱量飲食,并于 23 點入睡。
結果發現,18 點吃晚餐的參與者比 22 點吃晚餐的參與者血糖水平相對更平穩,并且身體燃燒消耗的脂肪量相對較高。也就說,早點吃晚餐有利于血糖控制,也更有利于燃燒脂肪。雖然該研究樣本數據不多,但還有諸多研究表明,早點吃晚餐確實更有利于健康,所以大家不妨嘗試一下。
《糖尿病護理》期刊 2022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,晚餐吃得越晚,對血糖越不友好,保證睡前 4 小時內不再吃任何東西或是明智之舉。
2021 年發表在《營養素》上的一項研究,納入了 12 名參與者,分別于 18 點和 21 點吃晚餐。在實驗期間,每個參與者都佩戴連續血糖測量裝置來評估血糖水平,使用間接量熱法進行代謝測量。結果發現,18 點吃晚餐的參與者第二天 24 小時血糖水平比 21 點吃晚飯的人明顯有所改善,而且次日的血脂代謝狀況也有所改善。
最近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在《細胞代謝》期刊上發表了一項研究,結果表明早點吃晚餐,有助于改善脂肪肝。
研究共招募了 19 名脂肪肝患者,進行了為期 4 周的飲食方案。參與者被要求只能在每天上午 7 點至下午 5 點(進食 10 小時)隨意進食,每天下午 5 點至早上 7 點需要禁食,不可以吃任何東西(禁食 14 小時)。在觀察期間收集了實驗前后的糞便和血漿樣本,還檢測了肝功能及血脂異常的指標。
結果發現,這樣的飲食干預改善了參與者的肝損指標,更改善了脂肪肝。患者的肝脂肪變性指數(HSI)、血清甘油三酯(TG)水平等均降低,同時伴有體重指數(BMI)下降。研究人員提到,這種改善與腸道中瘤胃球菌有關。所以,對于患有脂肪肝的人群,如果條件允許,可以盡量在 17 點前結束晚餐。
不過需要注意的是,該研究樣本較少,脂肪肝也不能僅靠改變晚餐習慣來改善和緩解,因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運動、飲食等綜合調整。
一篇發表在《國際癌癥雜志》上的研究顯示,與晚餐后立即睡覺的人相比,晚餐后間隔 2 小時或更長時間再睡覺的人,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患癌風險降低 20%;與晚上 10 點后吃晚飯相比,晚上 9 點前吃晚飯與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綜合風險降低 18% 相關,并且對前列腺癌的影響略高于乳腺癌;如果晚餐吃得更早(晚上 9 點之前),且晚餐和睡眠之間的間隔時間更長(>2 小時),綜合癌癥風險將能顯著降低 24%。
也就是說,晚餐吃得越早、距離睡眠時間越長,越能降低癌癥風險。
晚餐的正確打開方式
整體的搭配原則要滿足主食+蔬菜+蛋白質食物。
上班族的飲食大多都很隨意,食堂有啥吃啥或者外賣解決,主食經常是精米白面,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》建議每天主食要粗細搭配,如果早餐和午餐難以滿足,可以在晚餐上做些彌補。晚餐的主食可以吃得“粗”一些,比如燕麥飯、蕎麥飯、蒸紅薯、煮玉米都是不錯的選擇。
蔬菜每天要吃夠 300~500 克,其中一半以上為深色蔬菜。100 克綠葉菜做熟后約為 1 拳頭的量,可以估算一下自己白天吃了多少,如果沒吃夠量,晚餐就多吃些蔬菜;至于蛋白質食物,除了肉類也別忽略了豆制品的攝入,白天如果吃了肉,晚上可以選豆制品作為蛋白質的來源。
很多人習慣邊刷劇邊吃,好好享受美好愜意的下班時光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這樣容易讓人不知不覺的多吃,熱量攝入可能超標,容易長肉。最好專心吃飯,用心品嘗食物的美味。
來源:CCTV生活圈、科普中國